按照c罗粉丝说梅西2006欧冠不算,不算那就不算吧。就算3个。so,麻烦更大了,有些人脑细胞不够用了,是哪里出了问题?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球迷,让他们茶饭不思,拍桌子骂人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崩塌矛盾未统一的表现。当c罗粉丝的价值观和国际足坛的主流价值观冲突的时候,他们把矛头对准交易说,干爹说,黑幕说,操纵说,等等等。其实,金球奖所有参与投票的都是专家,选票也是完全公开透明的,那些捕风捉影的说法我们其实可以用追查选票的方法一概排除。就说一下金球奖的价值取向———什么是国际足坛主流价值观?我认为这才是影响投票结果的核心原因。

可见,武断地用 “ 进球数+冠军数 ”来比较,应该是 盖 贝 克, 这是最符合c罗粉丝价值观的排名。然而历史地位正好反过来: 克 贝 盖 ,这与三者的金球奖数量排序一致。难道金球奖评委都瞎眼了吗?

只看数据不看比赛就会有这样的困扰。请注意我并没有让谁谁谁对号入座,只是从当时评奖的情况来看金球奖的价值取向,以及历史排名由什么决定。

简单解释一下第(2)条:不以进球数论英雄。10号位和9号位的预期进球数不同,承担职责也不同。对于贝肯鲍尔这样的后卫就更要用另一套标准。

此处抛出一个论点:球员的类别以及当世风评是影响金球奖判断的依据之一,且一定会影响到历史地位,对于同一时代的球员来说更是直接比较金球奖就能说明问题了。克圣是在役期间风评最好的球员,风头力压另外两位,“球员类别”是前场自由人。贝肯鲍尔风评也很好,冠军管够,“球员类别”是后场自由人。并且当时德国/拜仁的打法是以贝肯鲍尔为核心的清道夫打法。盖德穆勒进球最多,而且打进关键的决赛制胜球,风评不是不好,而是相对弱一些。“球员类别”为中锋,抢点型射手。可见没有流量的时代是并不爱看射门员射门的。总有人说因为盖德穆勒不如贝肯鲍尔大牌所以他历史地位不高,这种说法是决定脑袋,你为啥不反问一句盖德穆勒为啥不如贝肯鲍尔?我说c罗不如一个后卫拉莫斯你信吗?只是因为盖德穆勒生错了时代而已,当今的商业足球是被流量绑架的,谁流量高获得的收益就大,观众爱看射门员射门那么他们就身价虚高,然而教练从战术意图来看射门员的作用没有那么明显。在盖德穆勒那个时代显然对足球价值的判断更纯粹一些,不受商业的影响。再看看1982年世界杯的意大利罗西,打巴西进3球,半决赛2球决赛1球,按照c罗粉丝的价值观,按进球的重要程度比老马强啊?!然而存在感比老马差了几个档次。怎么搞的?当时的足坛人士都眼瞎了?显然,这又是由他的踢法决定,机会主义前锋在核心10号面前,根本就是毫无存在感。可见掰着手指头数进球数是幼稚园行为,足坛其实一直不会特别看重进球数,否则中后场球员永远得不到金球奖。

所以,当c罗到皇马选择了转型为抢点型射手,就一定会影响他的风评。这个角色由于功能单一,创造力差,无法制造威胁,只能把握机会。当前锋球员和前锋球员比较,看重的就是一个进球过程中谁是撕裂防线的那个,谁最有创造力。而当中场球员和前锋球员相比较的时候,就不是比进球数,而是看对球队整体的价值了。

这里再举2015年欧足联投票的例子。2015年MSN在欧冠淘汰赛中的进球是内马尔6球,苏亚4球,梅西2球。按照c罗粉丝的价值观梅西作用最小,内马尔功劳最大。而实际得票数是梅西49票,苏亚雷斯3票,c罗2票,内马尔0票。what ?正好反过来了, 什么搞错了???抱歉,他们真的不是抱着脚趾头数进球。

这才是足坛主流价值观对于球员类别不同的理解:莫德里奇2018得奖是实至名归。

有人把2018莫德里奇和2010斯内德相比,其实能看出魔笛的优势非常大。

(1)球员地位:莫德里奇是皇马中场核心, 莫克卡的扛把子就是莫。斯内德是国米前场三叉戟之一,三叉戟埃托奥米利托斯内德,这三个人,斯内德敢说是老大?

(2)莫德里奇是当年欧足联最佳球员,斯内德不是,当年欧足联最佳是队友米利托。

(3)莫德里奇是当年世界杯MVP, 斯内德不是, 当年世界杯MVP是弗兰,斯内德排mvp第二名。

(4)莫德里奇率队创造了克罗地亚的历史,斯内德不是,荷兰已经有过世界杯亚军了。

(5)莫德里奇最终得票数,领先第二名c罗幅度很大。说明不是侥幸得胜,而是足坛的一致看法。

所以综合盖德穆勒,保罗罗西,内马尔,莫德里奇的例子,忠告c罗球迷: 足球只看进球是必然崩塌的价值观,与国际足坛主流价值观完全不符!足球确实是以进球判胜负,但是 “进球” 指的是一个过程,而不是单指 “最后一脚” 。最后一脚作为既得利益者只能增加粉丝的曝光度,未必增加专业评委的印象分。进球是全队努力的结果,最后一脚不一定是功劳最大,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看进球或助攻。作为进攻球员,无论c罗还是梅西都吃了流量时代的红利,但是梅西对于足球价值来说更纯粹一些,c罗只是取巧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